每个瑶族少女出嫁前要参加两三次“舞火狗”
广东省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位于龙门县城以北15公里,总面积为169平方公里,人口近万人,其中瑶族约占88%。几百年前,瑶族同胞在蓝田是穴居的,因此,他们至今还保持着独特的习惯和信仰。“舞火狗”,源自当地瑶族传统的民间习俗。相传蓝田瑶族峒主因年幼丧母,家人用母狗奶水把他养大。因此,靠狗奶养大的瑶族先祖,要后人永记“再生之母”的恩德。于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蓝天瑶乡各村寨都会举行舞火狗活动。它是蓝田瑶族传统的民间习俗,是瑶族少女的一种“成年礼”的特殊仪式,也是中国唯一余存的民族图腾祭祀与少女成人礼奇妙结合的古老民间宗教仪式。
“舞火狗”是对狗图腾崇拜祭祀的舞蹈活动,纪念先人,祈求幸福。舞火狗的服饰道具主要为线香、竹笠、黄姜叶、山藤。黄姜叶是瑶民祖先的服装,用黄姜叶表演就是为了纪念先人生活的艰辛。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白天,各村妇女就要上山采摘黄姜叶,为晚上的舞火狗作准备。姑娘们都是村里的未婚少女,她们要在长辈的帮助下捆扎服饰,完成“火狗姑娘”的扮演工作。
那为什么扮演“火狗”的全是未婚姑娘呢?据当地老人讲述,舞火狗活动至少已有三百年历史。它既是蓝田瑶族一种祭祀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礼仪,每个瑶族少女至少要参加两三次舞火狗才能谈婚论嫁,所以,舞火狗也是瑶族少女的成年礼。由此在特定的“团圆节”上,以少女为主体形成了社会性的群体活动,从而形成了蓝田瑶族独具特色的“舞火狗”民间舞蹈。
蓝田瑶族少女们的“成年礼”
“舞火狗”活动有一种古朴美贯穿始终,装扮成“火狗”的少女,按照高矮顺序排列,选择第三次参加舞火狗的少女带队,有秩序地去祠堂叩拜先祖感激先人的恩德,是舞火狗的真正开始。村里长者在祠堂供奉先祖后,少女们先在祠堂叩拜,再到村里地塘(晒场等),围着地塘舞拜几圈。这期间,少女们边舞蹈边反复清唱着旋律古老、悠扬的歌谣,之后的各种舞拜仪式也是如此。地塘舞拜后,少女们唱着歌穿道过巷到村里每户人家的厨房进行灶台舞拜,再接着到各户的菜园舞拜,祈愿蔬菜长得茂盛。最后,各村的火狗队汇集在一起,似一条长龙蜿蜒游舞到村外河边,活动开始达到高潮。
抵达河边后,少女们将身上捆扎的黄姜叶、竹帽、香火等全都扔到河里去,然后用河水濯洗手脚,象征沐浴全身,祛除病邪,并相互泼水嬉戏。在整个活动中,鞭炮声不时响起,燃放鞭炮为少女们助威的是男青年。他们到达河边后会守候在河岸,等待少女们濯洗手脚上岸后,就选择自己的意中人,两相对歌至天明。歌声此起彼伏,一来一往,表达年轻人心中的爱慕之情,欢愉的人们在通宵达旦过才依依不舍地散去。
“舞火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舞火狗”是蓝田瑶族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表现了当地人的精神、信仰、情感愿望、人生追求等,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但近年来,这种特殊的民间艺术却到了濒危的边缘,只有个别村寨还保留有舞火狗活动。导致目前这个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民间传统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许多村民对祖先崇拜的观念日渐淡薄,陆续放弃旧有的表达方式。现在的瑶家少女往往只知道有“舞火狗”这种仪式,但并不清楚其具体含义。而且,农历八月十五各户人家因忙于招待亲朋好友,从而对“舞火狗”活动提不起劲。加上传承人陆陆续续离世,这门独特艺术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面对着这一传统文化逐渐式微的状况,有关政府部门积极采取了措施,为保护和挽救这种非常具有特色、濒临失传的民间活动,做了大量工作,尽全力挽救这一独特的民间习俗。龙门县文化部门投入不少人力物力对该项活动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并表彰该项民俗的传承艺人,对蓝田中学的女学生进行了“舞火狗”歌舞基本动作和仪式歌谣教唱等培训活动。制定对该项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计划,把有重大影响的民间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放在第一位,由民间艺术传承人用“以师带徒”的形式培养接班人,同时在各学校中传授“舞火狗”相关课程,年轻一代从课堂中了解、学习这项传统文化,并利用媒体的手段宣传推广,让更多人认识“舞火狗”这种独特的瑶族传统文化。
“舞火狗”是蓝田瑶族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的结晶,具有较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具有纯朴浓郁的民族风格。对于研究原始崇拜、原始宗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如今,龙门蓝田瑶族“舞火狗”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广东省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景点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