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朝古都”南京,藏着一条僻静幽深的街道。它有着一个婉约唯美的名字——颐和路。当你踏上颐和路的那一刹,会被两旁遮天蔽日的法国梧桐所倾倒。这些高大的法国梧桐,都是80年前由东南大学教授常家惠千里迢迢从巴黎亲自采购回国。
假如时光倒流到80多年前,颐和路还一片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在1929年,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布了一个轰轰烈烈的“首都计划”,立志要把南京打造成一个漂亮的首都。颐和路成了“被选中的孩子”,一夜之间变成了身份显赫的高级住宅区。
纵观整个民国时期,颐和路一直都是一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场所,是民国党政军要员、富豪名流、外国公馆区。如今繁华褪去,只剩下沿路碧绿的浓荫与近百幢风格迥异的西式建筑依然伫立在街头。
根据统计,在这片面积达37万平方米的区域内,保存着225幢精美完好的民国建筑,依次有序地排列在以颐和路为中轴线的12个片区之内,宛如一座露天的“万国建筑博物馆”。
漫步在这条长度不足1000米的颐和路上,蒋纬国、马歇尔、陈诚、顾祝同、汤恩伯、阎锡山、胡琏、汪精卫等18处历史名人故居及各国公馆掩映其间,每一处建筑都值得路人驻足,探寻它背后的曲折故事。
当然,在这些有名有姓的公馆中间,还散落着许多说不清掌故,道不明来由的宅子。它们静静地驻守一方,固守着一份宁静。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经住在这里的作家张守仁称颐和路是:“中国最美的街道”。
有意思的是,自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颐和路建成之后,这里一直都不通公共汽车,而且没有商户店铺,保持着那一份宁静高贵的气质。一直到了2000年,这里才开通了仅有的一趟公交车。
如今民国已成往事,流连于此的只有匆匆而过的路人。徒剩下这一栋栋空荡荡的房子,怀念着它的主人,诉说着那段往事。难怪人们常说:建筑不仅仅是凝固的音乐,更是凝固的历史。